首页 > 心理 > 正文

孩子对家长逆反怎么办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24日

孩子对家长逆反怎么办   [COLOR=808080][/COLOR][COLOR=800080][/COLOR][COLOR=000080]逆反心理是人们在待人接物过程中所持的一种心态,指当个体认知到当前事件、情境的要求与自己的信念、经验、思维习惯不一致时,所产生的与相背离的情绪。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孩子对父母产生的对抗性的消极心理,具体表现在父母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偏不干,而父母不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却偏要做。孩子的这种逆反心理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为此,作为父母必须正确认识孩子的逆反心理,以便用科学的方法化解和矫正这种不正常的心理。探讨孩子产生逆反的心理根源1、主观因素方面①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孩子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孩子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的可能。②孩子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面对教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他们有意识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③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介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2、客观因素方面①家庭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来等,这些都无形地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孩子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是,便在情感上对家长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②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孩子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孩子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影响:一是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具体来说,一些教师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为完成施教任务而完成施教任务等应付差事的想法,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使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呆板乏味,进而使孩子对教育产生反感或生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孩子,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孩子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教师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三是教师在对待孩子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分注重分数,对孩子的一点小错揪住不放,使孩子认为教师对自己失去信心,因而,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甚至背离并反其道而行之。③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同辈群体指同龄人或相近年龄的人组成的群体。孩子受同辈群体影响最明显。这是因为在孩子的同辈中,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他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④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人生的两个反抗期,均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这时,孩子们对外界充满着好奇心,求知欲旺盛。然而,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行为难以理解,有的表现为冷漠、置之不理;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加以制止,甚至给予处罚,这都会使孩子感到压抑,从而以反抗来回应家长。[/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