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 > 正文

理清5大误解 草莓族变生力军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24日

  青年失业问题,全球蔓延。年轻人一毕业,找不到工作不打紧,才刚踏进职场,又被贴上许多标签:自我感觉良好、公主王子病、太过自我、缺乏团队精神、抗压力差、娇生惯养……,七、 八年级生彷佛一出生就带着原罪。

  只是,草莓族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样。想要管理这群看似难以驾驭的世代,首先得摘下你的有色眼镜。

  美国「创造性领导中心」资深研究员迪欧(Jennifer J. Deal),针对一万三千多人进行跨世代管理调查,归纳出大众对於年轻人的五大误解。

  误解一:我行我素,不服指令

  大家认为Y世代(一九七八年到二○○一年出生)都是「妈宝」,被赞美的话语浇灌长大,话只挑好听的听,不喜欢被指导。但是在迪欧的研究中,却完全颠覆这样的认知。

  有四一%的Y世代同意「即便不清楚原由,也要使命必达」;而婴儿潮世代及X世代,却分别只有三成的人,认同此一说法。

  究其原因,是因为年轻的一代受长辈的影响深厚,成长过程习惯听命行事,「照着A做就会得到B」的观念根深蒂固。由此看来,明确告知公司要求、建立规范,对Y世代是行得通的。

  误解二:缺乏忠诚度

  年轻人三天两头就跳槽换工作,缺乏定性,不知道什麽叫忠诚?这样的认知并没有太大的偏差,只不过大家显然都忘记自己年轻的时候了。

  婴儿潮世代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人们在二、 三十岁时,放弃的机会成本不高,在摸索人生方向的阶段,寻求发展的新机会,不必然与缺乏忠诚划上等号。

  与其幻想年轻人忠心耿耿,不如发展与年轻世代的私人情谊,以过来人的经验,分享生涯规划的想法。并且在实务工作中,提供中肯的回馈,也让年轻人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加深其在团对中的参与感。

  误解三:没有热忱

  对於探索自我方向的青年人而言,工作的意义相当重要。

  初入职场,基层工作免不了单调乏味,任谁做久了,都很难提起热情。与其急着将「不爱工作」的大帽子扣在年轻人头上,不如想想,如何引导年轻人,找到投入的意义。

  人力资源专家艾立克森(Tammy Erickson)观察年轻人发现,其实新世代乐於与前辈交流,特别是非正式的师徒学习关系。

  提供跨世代的合作互动,有助於经验传承,也是年轻人接触不同观点,进一步找寻工作动能的好机会。

  误解四:只为钱做事

  很多人以为新一代逐利而居,「重金」就是最好的管理利器。然而,问题的根本不在世代差异,而是阶级差异。

  年轻人在组织里头,因为资浅,普遍低薪,比起已经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中壮年世代,实质报酬所带来的诱因较大,利用物质激励年轻员工所能发挥的效果,当然就相对有力。

  误解五:更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相对於苦干实干如工作狂般的婴儿潮,Y世代似乎不喜欢加班。工作以外的精彩,才是生活的重心。

  不过迪欧的研究中,并没有发现世代间有太明显的差异。反倒是因为随着整体社会的发展,由力求温饱,转向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成为职场人普遍的目标。

  更弹性的工作时间,更贴近人生每个阶段的需求,也能够兼顾职场以外的角色扮演,不只是年轻人需要,这个时代的工作人都需要。

  身为主管,与其抱着错误认知苦寻对治Y世代的策略,不如破除迷思,把握下列三大原则,将Y世代训练成精良部队:

  原则一:放下成见,公平对待。

  原则二:引导他们发掘工作上的兴趣。

  原则三:让其见到学习、发展的空间与机会。

  毕竟,管理新世代的重点不在出生年代,而是竭力提供支持,努力创造每个世代都乐在其中的工作环境。

  3三大原则,训练Y世代

  1. 放下成见,公平对待。

  2. 引导他们发掘工作上的兴趣。

  3. 让其见到学习、发展的空间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