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等待”,很多人认为那是“浪费时间、效率低下”的代名词。无论是高峰期时的公交车和电梯,还是中午时的银行窗口,以及大型超市的收银台,“等待”这个行为,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知道时间宝贵,我们提倡快捷高效,但事实是:在如此一个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环境里,很多情况下,“等待”竟然成了最高效率的解决方案,成了不浪费更多时间的最佳方式。
A
屏幕上的小变化
周阿姨退休好几年了,平时没什么娱乐项目,就喜欢看看电视连续剧。对于周阿姨来说,连续剧中插播的广告成了她最反感的事情。“这哪里还是插播广告啊,分明是广告中间插播连续剧。”周阿姨的烦恼,也是绝大多数电视观众的烦恼。
然而这两年开始,一个很细微的变化出现在了几乎每个电视台的每个插播广告中,那就是出现在电视机屏幕边角的诸如“别走开,广告时间还有××秒”之类的倒计时小提示。
电视台也许本没有指望观众们真的“别走开”,而是希望观众们最起码能够在倒计时结束前及时“回来”。但对于周阿姨来说,电视台的这种人性化改进,让她不再为中间插播的广告而心烦,用她自己的话说:“看着那个数字越变越小,也算是个盼头,倒也不觉得广告时间有多么长了。”
B
等待心理十原则
对等待心理的实验主义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55年。其中,大卫·迈斯特尔(David Maister)在1984年对排队心理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和研究,他提出了被广泛认可和采用的等待心理八条原则,另外,在此基础上M.戴维斯及J.海尼克在1994年和P.琼斯及E.佩皮亚特在1996年分别对顾客排队等待心理理论又作出了两条补充:
1. 无所事事的等待比有事可干的等待感觉要长;
2. 过程前、过程后等待的时间比过程中等待的时间感觉要长;
3. 焦虑使等待看起来比实际时间更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