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 > 正文

心智演化的极限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24日

  尔文认为生物起源于共同的祖先,智力的演化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人类和非人类的心智差别在于程度而非性质,这个理论颠覆了当时神造万物的思维,却获得许多科学家的支持,至到今日仍普遍被世人接受。在生物形式千变万化的演化下,人类的文化也有了多彩多姿的表现,令人好奇的是这些变化都够能无止尽地持续吗?会不会有某种形式的生物、或是某种人类文化永远不可能存在世上呢?探索讲座第七期「大脑、演化与学习」的闭幕,以本期讲座顾问谢丰舟教授的「从生物形式变异之极限看人类心智的演化」讲题作为压轴,谢医师从演化发育生物学的观点探讨人类心智的演化,带领观众探索人类心智奥秘,他同时阐述人类与其它动物间的心智演化是否具有达尔文所主张的连续性,探讨这两者之间是否存有断层。

        演化也有限制吗?

  自然界的生物型式无奇不有,从极小如昆虫到极大如鲸鱼,从圆滚滚的河豚到又细又长的蛇,生物形式的变异好像只是随意发展,再经由天择盲目雕琢,事实不然,近来的分子研究已得知变异的来源、发育程序如何与演化过程互动并限制,导致生物形式的有限性。要了解变异的范围以及其限制,则须由现存的生物形式、化石或灭绝的生物形式,再加上实验操作,三方面并进来一窥生物形式的全貌,如此一来,才能知道生物形式断层的面貎,进而探讨其成因。

  谢教授强调限制生物形式的因素包括因演化成功而使某一性状存留后代的演化惰性、缺少相关环境压力以致天择无从发生及物理因素。他以加拉巴哥群岛的雀鸟来说明生物形式的限制。1835年达尔文随着「小猎犬号」来此,他发现不同岛屿间有许多相同物种的雀鸟,其类型却不同,虽然岛屿间的距离不到百里,但雀鸟的口喙的形状跟尺寸却极为不同。原来是这些雀鸟有一种共同的祖先,不过岛屿上可供牠们维生的种类却大不相同,为了使自己适应食物来源,不论是吃坚果、吃昆虫的或是吃食水果与花朵的雀鸟,都在和平的环境里,演化出最便利的觅食方法。不过,雀鸟口喙形态除了与食物来源的天择压力有关,仍有其它限制因素;包括它必须能唱歌,飞行时也要能保持头部的位置,在这些条件下,是否某些鸟啄的形态是不可能演化出来呢?

  目前已知控制鸟啄形态之一的基因就是BMP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4),BMP4的表现较早,而且表现量高则鸟啄较大,科学家设法使鸡胚胎的BMP4表现增加,结果生下来的小鸡鸟啄真的变大,而且还长得天衣无缝呢!由此可知发育程序就如变异的引擎一般,可以产生形形色色的变异以供天择。

  文化变异也是如此吗?对此,谢教授表示人类虽然可以创造许许多多的文化变异,不过当某种文化形式成形时,可能因为惰性使该文化的成员不会再去寻求其它形式的文化、缺乏环境上的诱因及虽有想法却未付诸行动,所以文化变异可说是创造性丰富,但实际上却是高度受限。

  将生物形式的分子生物学与文化形式的神经生物学做模拟,一定免不了有许多漏洞及不足之处,不过这也可能成为了解人类心智创造系统开启新契机。现在的科技进步已经能将一只动物的某一个脑区移植到另一只动物的脑部,藉以改变其动作与行为的能力,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够彻底改造人类基因组,建立新神经连结,设计新神经结构,甚至创造出全新的心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