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印象派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代表作之一《呐喊》(1895年第三版)最终以1.07亿美元(追加佣金则为1.199亿美元)落槌。
苏富比一锤定音
北京时间2012年5月3日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会上,挪威印象派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代表作之一《呐喊》(1895年第三版)最终以1.07亿美元(追加佣金则为1.199亿美元)落槌,一举超越毕加索的《裸体、绿叶和半身像》(2010年5月5日,1.06亿美元)创造了拍卖的最高价格纪录。
买不起的人们在望此物兴叹之余,难免恨恨自问:为何人家一张头像能值1个多亿,自己的照片端详半天也就值得一个Shift Delete?咱不妨从心理学的视角讨论一下这张看似“奇丑无比”的脸的价值。
人脸何以令我们情有独钟?
不得不承认:自然给了我们猥琐的双眸,我们用来寻找优质的配偶。光泽白皙的皮肤、端正的五官均会对一般人产生吸引力,因为这些外显的体征表达了适应性更强的基因。交配后可以保障后代子孙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存活率。如此看来《呐喊》中的这张脸则是进化过程中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显然,人脸并非仅作为辨别高帅富的外显指标而存在。面部表情系统还有另一项重要功能——传递喜怒哀乐与七情六欲。人处于社会群体中,能够准确的表达情绪并且快速的觉察他人的情绪对于人际交流是尤为关键的。因此,面对《呐喊》这幅画作,你在人群中多看的那一眼一定在脸上,接下来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
研究发现人会不自主地模仿所见到的表情。一项研究利用肌电图仪记录人们在观看不同表情人脸图片时的面部肌肉反应。结果发现即使出现时间极短的人脸表情图片都会引发相应肌肉的反射活动,例如生气表情对应皱眉肌收缩,开心引发颧大肌伸展收缩。说明模仿行为在观察者接受到刺激图片的一瞬间便已发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