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 > 正文

留守老人:何时不再孤独守望?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13日

过年的氛围正在渐渐散去,对一些人家来说,又到了分别的时刻。大量农村进城的打工者也许正在整理行囊,也许正在路上,即将开始新一年的打拼。而他们的背后,是众多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孤独的守望。从今日起,本版推出“关注留守人群”系列报道,和您一起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这些被称为留守老人的人们,一边佝偻着身躯劳作于阡陌之间,一边还要隔代抚养孙辈。他们在默默操劳的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生活的各种压力以及孤独和寂寞的煎熬。

沉重的调查结果

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近2000万,以农村劳动力输出最为集中的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和四川五省为多。

一项针对安徽省16个市、41个县969人的调查发现,农村留守老人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37.6%。其原因包括:老年人与外界的接触减少,导致老人孤独感增强;生活无法自理而需依赖他人,易使患者心理负担过重。如产生焦虑、内疚、自卑感、无价值感、绝望感而出现焦虑情绪。

另一组数据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在我国的自杀人群中,55岁以上的占人群的36%,其中农村老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至5倍。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傅双喜透露,不少老年人由于长期压抑、焦虑,容易患上各种疾病,有的甚至自杀。其中,农村留守老人心理问题更加突出。

傅双喜认为,留守老年人经济生活状况较差,普遍患有慢性病,行动不甚便利,遇有患病、农忙、突发事件时,子女亲戚不在身边,不能得到及时帮助。特别是有的留守老人还得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承担教育孙子孙女的压力,他们普遍精神依托缺乏,内心失落、心理压力大、缺少安全感,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老人需要精神慰藉

“那次电话,让我感到母亲心中的痛。”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赵怀娟至今都不能忘怀。

几年前,赵怀娟父亲逝世,60多岁的母亲每天的消遣就是打打麻将、看看电视。母亲因为胆结石手术住院,赵怀娟与兄弟姐妹都因为工作忙而错过了陪护。工作忙完后,赵怀娟打去电话,感受到了老人的孤单与期盼。“现在,只要有时间我就要赶回去看看,再忙每周最少也要打两次电话。”赵怀娟说。

“农村留守老人最缺是亲情,他们像所有人一样都需要精神慰藉,需要倾诉与聊天,特别是对于丧偶的留守老人。”赵怀娟认为,精神慰藉的前提,必须是让留守老人生活质量得到保障。“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一是种地、二是子女供给,如果两者都没有,生活都不能够完全保障的前提下,何谈精神慰藉。”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李宝库指出,精神赡养是老年人的重要需求,农村子女普遍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物质供养,而忽略了对父母的精神关怀,子女外出务工更减少了留守老人能够从家庭中获得的精神慰藉。

“43.9%的留守老人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很大的占17.5%。”李宝库透露,36.3%的留守老人经常会感到孤独,35.8%的留守老人经常出现焦虑、烦躁、压抑等不良情绪。然而,多数农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匮乏,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单调,因子女外出而产生的孤独感、心理压力及其他消极情绪很难得到很好的宣泄,其健康和幸福感因此而受到负面影响。

李宝库强调,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需要引起家庭成员的重视,通过主动打电话、探望、陪伴等方式为留守老人提供更多关怀和抚慰。

同时,他呼吁,政府应与城市用人单位和各个部门合作,在交通和通讯等方面为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的联系和探望提供便利。也应增加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可以以老年人协会和妇女协会为依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活动来消解留守老人的孤独感和负面情绪。

探索留守老人养老新模式

在探索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上,浙江省武义县老龄委主任何旭红说,该县这些年在如何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首先,“爱心储蓄”居家养老方式。就是年轻点、身体好的老人服侍照料年老或病或残老人,等自己年纪大或病残时,由其他年轻老人来无偿照料自己养老,良性循环,持续养老。

其次,星光福利居家养方式。一是创办村老年食堂,方便老人就餐。二是兴办老人免费洗衣房,政府免费提供自动洗衣机,村提供自来水、电和洗衣粉。三是村设托老房,政府免费提供床、桌、被褥等。早上由子女送来,傍晚再接回家。

另外,集居养老方式。在城镇化集居和农村旧村改造中,融入“老人集居养老基地”老年公寓建设。旧房拆除后折价付款给老人,当做养老金,经老人和子女申请不再安排老人新宅基地者,可免费入住老年公寓,直至逝世。

留守老人:何时不再孤独守望?